累計工作年限是計算年休假天數(shù)的核心依據(jù):
1-10年工齡:年休假5天(例如某新能源汽車工廠質(zhì)檢員連續(xù)工作6年,2025年可休5天);
10-20年工齡:年休假10天(如跨境導游在3家旅行社累計工作15年,2025年享受10天假期);
20年以上工齡:年休假15天(某科研院所首席研究員工作25年,2025年可申請15天休假)。
關(guān)鍵要點:
累計工作時間包括不同用人單位的工齡,例如工程師甲曾在A公司工作7年、B公司工作5年,2025年工齡按12年計算,享受10天年假;
工齡計算以“月”為單位,例如新媒體運營專員乙2025年3月入職MCN機構(gòu),2026年3月滿1年工齡后方可享受年假。
特殊場景的“假期精算”
1.新入職員工的“按比例切割”
某跨境電商運營2025年6月15日入職,累計工作年限為8年(原應享受5天年假),計算方式為:
剩余日歷天數(shù):200天(6月15日-12月31日)
折算公式:200天÷365天×5天≈2.74天→實際享受2天年假。
2.寒暑假與年休假的“二選一”
高校教授張教授每年享受70天寒暑假,遠超15天的年休假標準,因此2025年不再享受年假。若某小學教師僅享受30天暑假,則可申請補足5天年假差額。
3.長病假導致的“假期凍結(jié)”
某物流倉儲主管累計工作9年,2025年因腰椎手術(shù)請病假3個月(超過2個月上限),當年年假自動取消。若其病假僅1個月,仍可享受5天年假。
企業(yè)實操中的“合規(guī)紅線”
1.跨年度安排的“時間窗口”
某游樂園因暑期旺季業(yè)務繁忙,將維修技師的年假從2025年11月延期至2026年2月,但需滿足兩個條件:
書面征得員工同意;
最遲在2026年底前安排完畢。
2.離職結(jié)算的“精確到日”
銷售經(jīng)理丙于2025年8月31日離職,累計工作8年(應享5天年假),已休2天:
在崗日歷天數(shù):243天(1月1日-8月31日)
應休天數(shù):243天÷365天×5天≈3.33天→補休1天。
3.未休假的“3倍工資法則”
某IT公司未安排項目經(jīng)理休10天年假,需額外支付:
日工資基數(shù):月薪2萬元÷21.75天≈919.54元/天
補償金額:919.54元×10天×200%=18,390.8元(含已發(fā)工資)。